中国女篮在热身赛中以微弱的优势,73-69战胜了澳大利亚二队。尽管赢得了比赛,但比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引起了广泛关注。尤其是在3-4号摇摆人的配置上,存在着明显的短板。其中,潘臻琦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,她在本场比赛中陷入了低迷的困境。
潘臻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功能的单一化和战术地位的下滑。从数据层面来看,潘臻琦在对阵澳大利亚的两场比赛中,场均仅得到2分、2个篮板和0次助攻,投篮命中率不足20%,罚球命中率更是惨淡到0%。本场比赛中,她替补出战19分钟,投篮1次却未能命中,罚球2次也未能得分。这使得她在12人的队伍中成为了唯一一个没有得分的球员。
在进攻端,潘臻琦缺乏自主进攻的能力,过于依赖队友的传球。然而,面对澳大利亚的强硬防守,她接球后往往难以完成终结。在防守端,虽然她具备身高和对抗的优势,但她的移动速度偏慢,容易被对手通过挡拆或快速传导球摆脱。这使得她在比赛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。
教练组对潘臻琦的战术地位也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。末节关键时刻,宫鲁鸣教练选择用张茹顶替4号位,而不是潘臻琦。这一变化反映出教练组对潘臻琦的信任度有所下降,转而更依赖张茹的机动性或罗欣棫的投射能力。罗欣棫在本场比赛中出战25分钟,三分球5投3中,贡献了12分,其空间型4号位的打法与潘臻琦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潘臻琦在国家队的角色逐渐被定义为“蓝领内线”,但在篮板保护和护框方面的贡献也未达到预期。与黄思静相比,尽管两人都以防守见长,但黄思静具备更好的策应能力和三分威胁。这使得潘臻琦在球队中的角色显得更加尴尬。
中国女篮当前战术体系下,4号位需承担三大职能:空间拉扯、防守换防和二次进攻。然而,潘臻琦目前仅能勉强完成防守任务,进攻端几乎没有任何贡献,这导致她的战术价值大幅降低。与罗欣棫和张茹等球员相比,潘臻琦的“传统内线”打法似乎已与现代篮球和球队的战术体系脱节。
对于是否应该将潘臻琦留在大赛名单中,这成为了一个取舍难题。带她的理由是她作为经验丰富的替补,其防守硬度和比赛气质仍有一定价值。尤其是在面对欧美强队时,内线轮换深度至关重要。然而,如果她无法在进攻端提供帮助,仅靠防守可能难以占据12人名单中的一个席位。尤其是当罗欣棫、黄思静、张茹等球员已经能够覆盖4号位的多种需求时。
从宫鲁鸣目前的用人排序来看,张茹和罗欣棫无疑是主要的位置人选。那么,对于潘臻琦来说,她是否还有机会证明自己呢?这无疑给球迷们留下了悬念。